青石壁畫-簡單石雕壁畫歷史-各種石雕影壁墻圖片大全

浮雕壁畫一般是青石制作,也叫作青石壁畫,或者石雕壁畫,使用地方一般在室內外墻壁上、影壁浮雕,雕刻內容一般是吉祥圖案,或者特定的地方文化,比如寺院浮雕墻面雕刻的是四天王、觀音說法圖、雕塑浮雕等。

下圖是青石石雕壁畫,圖片內容是佛祖說法圖,這樣浮雕照壁樣式適合寺院使用:

青石壁畫-簡單石雕壁畫歷史-各種石雕影壁墻圖片大全

 傳統石雕壁畫、浮雕影壁藝術的歷史發展在中國歷史上,專門記述傳統石雕壁畫、浮雕影壁藝術的文獻是少之又少,后人大多數都是通過歷史文化背景、留存下來的繪畫作品及古建筑遺址等方面來研巧和摸索中國傳統影壁藝術的歷史發展。通過對文獻的查閱和分析,可將其發展大致分為三個時期;萌芽期、發展期和成熟期。

  第一,石雕壁畫、浮雕影壁萌芽期。

  對石雕壁畫、浮雕影壁最早的記載是“臺口而旅樹”,其中“樹”就是指影壁。"吾恐季孫之憂,不在敵臾,而在蕭墻之內也。"這里的“蕭薔”也是指影壁。

  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時期,在陜西省鳳岐山鳳維村的古建筑遺址(中首次發現了石雕影壁的身影,迄今約有幾千年的歷史。其建筑為兩進四合院,主要形式為石材構架結構,建筑為草屋頂為主,局部屋頂使用瓦片。從復原圖上看出,石雕影壁位于整個建筑的中軸線上,且立于大口之外,沒有依附任何建筑墻體,是獨立存在的。石雕壁畫的內容是龍鳳呈祥,影壁位于口道前4米處。東西長4.8米、厚1.2米。浮雕影壁殘基的南北兩面均抹有由細砂、白灰和黃土攬拌成的墻皮。浮雕影壁的東端有南北排列的柱礎石兩塊,西端雖無柱礎石,但仍留存有木炭痕跡,可見當時石雕壁畫上覆蓋有琉璃瓦。由此可見,當時浮雕影壁的結構形式己基本完整,故而可以推測影壁在西周之前就已經出現。

青石壁畫-簡單石雕壁畫歷史-各種石雕影壁墻圖片大全

  下一圖中的陜西省鳳峽山鳳維村的古建筑遺址,由于夏商周時期的封建禮制相對嚴格,除了皇室貴族外,普通民居中不可修建影壁。例如"天子外屏,諸侯內屏。其意思是,在皇上所處宮殿中,浮雕影壁應設置在大口的外面,將相諸侯的影壁只可設置在大口之內,大夫只能使用簾帷作隔斷,而農民只能使用普通的石雕壁畫裝飾。"屏"一般是木板或石作材料,"簾"是木竹等硬質材料為主,而"帷"是布料制作。材質的不同反映了防衛程度的強弱,更顯示了地位等級的髙低。

青石壁畫-簡單石雕壁畫歷史-各種石雕影壁墻圖片大全

  第二,石雕壁畫、浮雕影壁發展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哲學思想開始傳入我國,大批哲學建筑隨之建起,須彌座作為哲學基座,被廣泛應用于中國傳統建筑中。這一時期,浮雕影壁的基座形式開始采用雕塑的須彌座。漢朝時期的影壁較為質樸,但其裝飾紋樣的發展卻日趨成熟,其中,蓮花紋、龍紋及繩索紋為主要常見的花紋樣式。

  在《文姬歸漢圖》中描繪了一幅石雕壁畫影壁,其位于口外,且高度與大口相同,壁頂由四根立柱架起,頂部設有正脊、垂脊和陰陽瓦。此園清晰反映了影壁的基本結構形制,為浮雕影壁的歷史發展提供了有為依據。

青石壁畫-簡單石雕壁畫歷史-各種石雕影壁墻圖片大全

 到了隋唐時期,石雕壁畫、浮雕影壁已經從精神功能向實用功能轉移,并出現在不同類型的建筑中,不再是皇族建筑專用。而宋朝時期,影壁在帝王宮殿逐漸消失,開始普遍進入傳統民居中,其建造技術也變得更加規范。

  《邵氏聞見錄》中記載,趙匡胤身坐炸京宮殿上,吩咐人把中軸線上的口(包括屏m全部打開,并對臣子說;"此如吾也,小有邪曲,人皆見矣"。意思是說這就像我的也一樣,如有不公,則人人都能看見。空間上的暢通,使得視巧寬廣,這也成為了君王也胸寬廣,頗有氣度的象征。另有說法稱,天子命硬,能夠抵擋由口進入的煞氣。

  由此說來,石雕壁畫、浮雕影壁在宮殿的口前消失,也不無道理。

青石壁畫-簡單石雕壁畫歷史-各種石雕影壁墻圖片大全

  第三,石雕壁畫、浮雕影壁成熟期。

  元明清時期,石雕壁畫、浮雕影壁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的結構形制,并開始重視對細節的刻畫。元代的石雕壁畫、浮雕影壁尺寸比例較小,整體形態較為厚重,粗擴的石材為主,并出現了反八字的影壁形式;明代的影壁尺寸比例巨大,整體宏偉大氣,青石為主要材質,其細部裝飾較為精美。清代的影壁開始注重色彩搭爾,并采用多種裝飾手法,其裝飾色彩趨于鮮艷、華麗。

  在明代所編制的《魯班營造正式》、《魯班經匠家鏡》及清代所編制的《工程做法則例》中,從建造工藝、選用材料及造型特點等方面對石雕壁畫、浮雕影壁做了詳細描述。同時,這一時期所保留至今的影壁數量較多,并且種類豐富,這為研究提供了豐富而直觀的實物資料。影壁的構造作法、璧頂的作法壁頂作法與傳統建筑屋頂的作法大致相同,主要有硬山頂、歇山頂、懇山頂和巧殿頂四種常見形式,也有部分影壁的壁頂為平頂。各個時期的壁頂構造雖有不同,但是形制基本相同。

壁頂又可分為瓦頂和瓦頂至上身之間的部分。其中,瓦頂的作法同瓦面作法基本一致。而瓦頂至上身之間的作法主要分為三種:

青石壁畫-簡單石雕壁畫歷史-各種石雕影壁墻圖片大全

(1)硬山影壁:頭枋上多做冰盤檐。硬山頂的山面做小紅山(封山、拔檐、硬山博縫)。

(2)懸山浮雕影壁:頭枋上可按照木梁架的形式,做石材墊板、石緣、及飛緣等構件。懸山頂的山面做石梁、燕尾枋、三岔頭、懸山徹縫、房殿。

三、歇山石雕影壁:頭枋上大都做冰盤檐,也可做平板、斗拱、石條、轉角做角云、角梁、搭角擦、寶瓶。山面與正面作法相同,山面也做冰盤檐,與正面冰盤檐交圈,并做角云、搭角棲、角梁。石雕壁畫的壁身的作法壁身的作法,又被稱之為"影壁也"的作法。其作法方石也為主,墻也上也常做浮雕裝飾,周圍仿照木構件做邊框,邊框之外也可徹一段墻體,稱之為"撞頭"。壁身的主要構件有:馬蹄賴(即磅科)、珠子、尷磚(即下檻)、替巧(即上檻)、額巧、中也花、岔角、耳子。

 在壁身的轉角作法上稍有區別。其中,巧殿或歇山頂的上身轉角作法是柱子外無撞頭,山面作法與正面相同;硬山頂的上身轉角作法是柱子外做撞頭,山面為邸磚墻。

青石壁畫-簡單石雕壁畫歷史-各種石雕影壁墻圖片大全

  浮雕影壁壁座的作法影壁的底座主要有兩種作法。

  (1)影壁的下堿多采用干擺作法。如果院內外的自然地坪大體相等,下堿以下可一只徹上一層露明的上襯石;如果院外的地坪低于院內,在±襯石的下方需要再加棚若干層露明的臺基。影壁上襯的上皮應與口樓臺基上襯的上皮相平。

  寺院中的石雕壁畫下面都有須彌座,須彌座。它主要由上束腰、下束腰部分構成。束腰的主要作法有邸磚物法和方磚(或城磚)陡徹法兩種。束腰的中間和兩端可雕刻花飾,如雕花飾,兩端應雕成"瑪瑙柱子"。常見的石雕壁畫須彌座有磚須彌座、石須凍座、磚石混合須彌座及琉璃須彌座。

下圖是現代風格的 石雕壁畫,和以上傳統的浮雕影壁浮雕、照壁浮雕有著明顯的區別,請看下圖:

青石壁畫-簡單石雕壁畫歷史-各種石雕影壁墻圖片大全

制作石雕壁畫、浮雕影壁要-技藝堅守、今古同輝

所謂工匠精神,字字拆分開來,“工”是設計中的造物模式,“匠”是一種職業素養,“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價值取向。造物模式是遵循一定技術原則的人的行為,也是遵循一定藝術原則的設計行為,古代石雕壁畫制作、浮雕設計從創作初始就秉持著工匠精神的工作作風,通過過硬的雕刻技術將浮雕作品完整生動的展現在過去、現在乃至將來的人面前,記錄下特定的時代特征,讓其可以不受時間限制,今古同輝。

作者:歐陽廣彬

敬業的石雕壁畫、浮雕壁畫制作雕刻廠家,我們專注、用心制作,追求極致........

版權屬于:(http://www.openpad.cn/fudiao/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本文來自:http://www.openpad.cn/fudiao/archives/186

  • 我的微信
  •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眾號
  • 我的微信公眾號掃一掃
  • weinxin
  • 文本由 發表于 2019年8月13日23:30:21
  • 除非特殊聲明,本站文章均為原創,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
雕刻壁畫怎么做?石雕壁畫圖片大全集 寺院浮雕壁畫

雕刻壁畫怎么做?石雕壁畫圖片大全集

石雕壁畫雕刻的工具,是在長期的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步發展演變而來的。它根據石雕壁畫本身的需要,同時吸收了木匠、銅匠等手工工具的長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大都具有制作簡單,使用方便,經濟實惠等特點。藝術地...
中國現代山水浮雕壁畫的先驅和發展 現代浮雕

中國現代山水浮雕壁畫的先驅和發展

中國山水浮雕壁畫革新的先驅在建國之初,新舊兩種政治、經濟、文化體制的轉換,促發了新舊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交鋒。反映在山水浮雕壁畫藝術界,則表現為因襲舊浮雕壁畫的保守主義與對中國浮雕壁畫持全盤否定態度的虛...

您必須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