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與循環石雕牌坊的來處
發布時間:2015-06-21 08:00:19 閱讀:4636
在我國蔚為大觀的建筑家族里,石雕牌坊這種建筑形式或許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品。所以,在梁思成的著作《中國建筑史》中,對于石雕牌坊的敘述也只有寥寥數語,可謂言簡意賅:
石雕牌坊為明、清兩代特有之裝飾建筑,蓋自漢代之闕,六朝之標,唐宋之烏頭門欞星門演變形成者也。明代牌坊之最著者,莫如河北昌平明長陵之石牌坊,亦為現存牌坊最古之例。清代牌坊之制,亦與殿屋橋梁同,經工部制定做法,其形制以木構為主,木構以柱額構成若干間,額上施斗拱,其上蓋瓦頂。北京正陽門外五牌樓及城內東西四牌樓,大高玄殿牌樓,皆比式顯著之例。石牌樓乃以石模仿木牌樓者,因材料之不同,遂產生風趣迥異之比例。如東陵西陵之石牌樓皆為此式要例,而以明長陵牌坊為藍本者也。琉璃牌坊在結構上實為磚砌之券門,而在其表面以琉璃瓦砌作牌坊之形以為裝飾者,故在權衡比例上,與木石牌坊實無相同之點。江南廟宇民居多喜于門前墻壁以磚石砌作牌坊形,亦此式另一表現也。
事實上,長期以來,在對石雕牌坊的各種表述與定義里,也往往各執己見、莫衷一是。如劉敦楨在《牌樓算例》里就認為,牌坊與“坊”字有關,認為與此字“關系最切”。因為唐代建城,城坊制已相當成熟。坊設門,坊門是牌坊的直接來源。他說,“牌樓之發達,自木造之橫門、烏頭門演繹進化”,“牌樓之起源,及其變遷年代,雖待爬梳考證,不能遽定,要皆發軔于民居之門,略可推知。后二者互相糅雜變通,日趨繁復,遂有近世牌樓之制。”而梁思成則在《敦煌壁畫中所見的中國古代建筑》一文中,以敦煌北魏諸窟中的闕形壁龕為論據,提出北魏時的連闕——兩闕間架有屋檐的闕,是闕演變為牌樓的過渡樣式,他認為,連闕“之發展,就成為后世的石牌樓”。
那么,石雕牌坊。究竟源于何時呢?
近年來,經過幾代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對散存于全國各地數以千計的歷代牌坊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調查,他們基本上達成了一個共識,即牌坊不論其結構多么復雜或者多么簡單,形制如何繁復或者如何單調,其基本的兩大構成要素都是相同的,并無本質上的差別,即柱子和橫梁——它們最初的形態其實和門沒有什么區別——所不同的只是經過演變,柱子和橫梁的數量、形狀、式樣、高低、長短、粗細、紋飾、材料、組合方法,以及所屬的寓意、位置、故事等等的不同。
放眼望去,原野上的一群大地之子,像一個個燦爛而鮮活的動物一樣,經過一道道石牌坊的門洞,走向遠方的時候。其實,那一道道神性而又富有民間氣息的牌坊,或許,正是一道引導我們通向未來抑或可以回溯的時光之門。
我們現在看到的“門”,是一個簡化了的字,然而,它還是和最初的門是如此地接近。那兩根柱子,是我們辨認一道門的最初依據。事實上,大約三千多年前。商朝的人們就在一塊甲骨上鄭重其事地寫下了一個“門”字——兩根立柱架著一根橫梁,柱子上安著兩扇門扉——今天,這樣的門,從一些村寨、院落、茅屋的寨門和院門、籬笆門,我們還可以看見這個門最初的象形和模樣。每一座石雕牌坊都是一道栩栩如生的門便為我們打開了一個門外的世界,一個門里的家園。
版權屬于: 嘉祥石雕廠(http://www.openpad.cn/)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人閱讀了:
上一篇:石雕貔貅有公母之分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