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聯系我們
- 嘉祥長城雕刻有限公司
- 電話:13791739397
- 傳真:0537-6855252
- 郵箱:13791739397@163.com
- 網址:-
- 地址:嘉祥縣長城雕刻廠
最新文章
相關產品
須彌座臺基及須彌座圖片樣式大全
發布時間:2018-01-09 16:20:01 閱讀:23377
須彌座臺基使用非常廣泛,古建筑須彌座臺基,寺院觀音、佛像、十八羅漢和四大天王的佛臺都是須彌座樣式,就連現在的石獅子、石雕麒麟、聚財貔貅的底座都是須彌座樣式,古建筑的話要數北京故宮最經典,也叫作清式須彌座臺基。
一、須彌座臺基的起源發展
1、在唐代,須彌座臺基已經被認同為為高級的建筑基座形式了。
2、宋遼金之際,須彌座已十分成熟豐富,北宋官書《營造法式》對須彌座之制有明確記錄。
3、元代須彌座的形式,開始出現簡化的趨勢。
4、明清時期,須彌座臺基進一步簡煉,現在的項目作臺基基本和清朝故宮樣式差不多。
二、須彌座臺基的樣式
通過故宮須彌座圖片按照建筑類型分,主要體現在建筑臺基、基座、石欄桿等幾部分。故宮須彌座按照構造類型可分為四種:
(1)基礎形式:最常見的一類,重要大殿的基礎也是這種須彌座。見下圖:
(2)勾欄須彌座:石雕須彌座之上有石欄桿沒有龍頭的雕刻樣式。見下圖:
(3)帶龍頭的須彌座:就是勾欄樣式的須彌座加了龍頭,或者更精美的浮雕,見下圖:
(4)多層須彌座:等級很高,就是好幾層基礎須彌座或帶龍頭的石雕須彌座組合而成,形成對稱的韻律美,如三大殿區的三臺須彌座。見下圖:
三、須彌座臺基結構分解:
通過須彌座圖片能夠看出其主要由上梟、上枋、束腰、下枋、下梟、圭角等六部分組成(見下圖)
根據《營造算例》規定:【須彌座各層】高低按臺基明高五十一分歸除,得每分若干;內圭角十分;下枋八分;下梟六分,帶皮條線一分共高七分,束腰八分,帶皮條線上下二分,共十分;上梟六分,古建筑須彌座臺基部分的參數化設計。
須彌座臺基的建造方法中國古建筑物本身在建筑外形上分為三個部分臺基、屋身和屋頂,從建筑結構上來講屋身以下的建筑部分統稱基座,基座是建筑物的地上的部分,它承受并傳遞建筑物的壓力是保證周圍穩固的重要部分。
臺基部分的構成古時建筑物的臺基包括建筑的基礎磚磉柱礎以及石欄桿等。
須彌座臺基石各構件及尺寸如下
a土襯石臺基下埋在庭院地面以下的石材稱為,土襯石,土襯石之寬以陡版石之厚,外加金邊定寬如陡版石厚四寸八分,再加金邊二寸得土襯石寬六寸八分,再以本身之寬折半定厚得厚三寸四分。
b陡版石土襯石之上階條石之下的石版稱為陡版石,陡版石以臺基之高除階條石之厚定寬高,如臺基高一尺二寸階條石厚四寸八分得陡版石寬高七寸二分厚與階條石同。
c階條石階條石安裝于臺基四周的邊緣處其長等于各間的面闊,其寬高的計算方法是以出檐回水并柱頂定寬,如出檐二尺四寸除回水二分,深四寸八分柱頂半份寬七寸得階條石凈寬一尺二寸二分,以本身凈寬尺寸十分之四定厚高得厚高四寸八分。
d埋頭角柱石埋頭角柱石位于臺基的轉角處,其高以臺基之高減階條石之厚,其長寬以階條石寬定見方,如階條石寬一尺二寸二分,得埋頭角柱石見方一尺二寸二分古建筑臺基的形式有兩種,一般臺基和須彌座臺基,后者主要用于皇家建筑或者等級較高的寺廟建筑中,須彌座臺基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即上下出澀中為束腰。
從北魏經唐宋到明清 其主要變化集中在束腰的高矮變化和束腰線條的變化上,宋營造法式中講述石雕須彌座時寫到,壘砌筑須彌座之制共高一十三磚以二磚相并,以此為率自下一層與地平上施單混肚磚一層,次上牙腳磚一層,比混肚磚下齦收入一寸,次上罨牙磚一層,比身腳出三分,次上合蓮磚一層,比罨牙磚收入一寸五分,次上束腰一層,比合蓮磚下齦收入一寸,次上仰蓮磚一層,比束腰出七分,次上罨門柱子磚三層,柱子比仰蓮收入一寸五分,罨門比柱子收入五分次上罨澀磚一層,比柱子出五分,次上方澀平磚兩層,比罨澀出五分,如高下不同約此率隨宜加減之,到明清浮雕須彌座臺基的形式比唐宋時簡化了許多,通常只有六層從下到上依次為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和上枋各層比例關系如下:須彌座臺基總高共計51份,圭角十份,束腰八份,上下梟各六份,皮條線一份,共計四份下枋八份,上枋九份,各構件寬以圭角厚二份半九扣即份,上枋寬按圭角寬十分之十一即份如下圖。
上述關系僅為一般規律 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須彌座臺基進行適當調整。
作者:長城石雕廠【原創】
版權屬于:http://www.openpad.cn/ 山東石牌坊廠家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
其他人閱讀了:
在線留言
留言記錄
-
暫無數據